- 正文开始 -
?
因为对动画比较了解的缘故,团队的其他同学时常会找我讨论「如何实现某些动画」,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,我发现,对大部分前端工程师而言,编写前端动画的难度并不在前端技术本身,而是对动画背后的规律缺乏理解,在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动画时感到困难。
所以,在入门动画的过程中,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:即虽然对动画相关的 API 了如指掌,但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,就显得缺乏思路,无从下手。
其实,掌握动画规律并不困难,甚至可以说是极为简单。而实现各种各样的粒子系统,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动画思路的实践。为此,我尝试推出一个的博文系列「每日一则粒子效果」,每篇文章分析一个简单的小例子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这一篇,我们来看看如何用代码实现一个黑洞效果。点击文末阅读原文,可获取实现代码。
黑洞效果:其实就是粒子一边旋转一边靠近(被吸过去)中心点。在这个粒子中,我们使用极坐标(theta, r)来代替直角坐标(x,y)描述一个点的位置。
坐标用来描述点,其含义是,唯一的坐标可以确定唯一的点。在直角坐标中,根据(x,y)两个坐标值就可以(无需其他任何信息)确定该点的位置,而在极坐标下,同样根据(theta, r)两个坐标值,也可以(无需其他任何信息)确定该点的位置。极坐标和直角坐标之间可以进行转化,如图所示:x = r * cos(theta),y = r * sin(theta)。
这个模型中需要注意的是:在直觉上,黑洞效果的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粒子被吸入进去的时候,其速度是越来越快的,当粒子比较接近黑洞中心的时候,粒子是以非常快的速度旋转和逼近黑洞中心,然后消失。这其实与我们所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有类似之处,当粒子越来越靠近黑洞,其旋转半径越来越小,势能就转化为了动能,所以粒子的线速度就越来越快。利用这「近似的能量守恒」,就可以制作出比较逼真的黑洞效果了。
在初始化的时候,为每个粒子生成随机的极坐标 和 ,然后生成限定在特定区间内的随机速度。
这里需要注意的是, 和 需要在特定区间内,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,如果粒子的速度过快或半径过大,在真实环境下是可能逃离黑洞的,制作动画时强行使其被吸入黑洞,会使动画的效果打折。
每一帧粒子位置的逻辑如下:
上述模型也只是真实世界的粗糙模拟,比如第二条,引力与离心力的差其实影响的是坠落的加速度,我们简单地使之与速度正相关;又比如第三条中速度增量与半径增量开放成正比,其实只适用于引力不变的情况,这时候就不得不配合一些「神奇数」调试出合适的效果。
反复调试代码中的一些常量,直到效果满足我们的预期。
版权声明:
本文来源网络,所有图片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
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bianchenghao6.com/java-jiao-cheng/109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