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城市在带动城市产业发展_如何打开智慧场景

前沿技术 (121) 2023-03-24 15:55

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(董兆瑞)大到城市建筑群“灯光秀”、车站枢纽应急预警,小至社区卡口人脸识别、交通路口出行规划,这些城市运行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“智慧大脑”悉数掌握。9月22日,在丰台区“遇见丰台·发现京彩”丰台企业创新成果专场发布会上,丰台区多个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城市建设,发布前沿技术成果,让人们感受数字技术应用走进现实生活的种种场景。

AI赋能轨道交通综合感知应急预警

“以AI训练平台和高密度智能设备为技术底座,我们形成了轨道交通综合感知应急预警平台,可有效避免城市交通枢纽内涝、站台亡人等安全事故的发生。”中关村丰台园企业北京久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介绍,该预警平台涵盖了列车、车站和车辆段应急管理等多个场景应用,可通过时空大数据模型进行车厢客流监测、设备设施状态监测和行驶安全监测,通过预警平台识别异常行为并进行预警和提前处置。

轨道交通综合感知应急预警平台是怎样在实际中应用的呢?杨帆介绍,在地铁列车上,当车厢内发生乘客晕倒事件时,通过AI分析可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告警提醒,司机可通过告警信息“一键联动”,通知即将到达的车站进行地面协同;站务工作人员可事先获取车次、客室车厢、到站时间等内容,并提醒关注“心脏复苏急救设备AED”,实现快速响应、智能联动。

在车站,通过客流监测及时空大数据模型实现对车站运营风险的预测,智能预测地铁各区域大客流风险,便于运营管理人员进行人员限流、疏散或车辆调度,提高车站管理效率。而在车辆段,面向车辆段行车区域、检修作业区域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安全生产作业进行监测,平台可以识别轨行区人员闯入、断电挂锁、工器具遗留等,一旦发现异常,会发出提醒,实时告警,防患于未然。

据介绍,目前久译科技已完成北京多条地铁线路车站、列车、车辆段的智能应急监测预警应用。

数字孪生技术精准查找供暖管网漏损点

同样应用于城市应急管理和市政管网等智慧城市建设领域,北京云庐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以“CAE+AI”为基础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。其研发的“供热管网智慧监控平台”,可实现自动精准定位热力管网漏损10米以内,具备信息集成、漏损定位、爆管预警、智慧调温等多个功能,通过国内领先的流体力学+热力学耦合仿真技术,产品精度提高至传统计算的8倍以上,实现城市级管网的智慧监测。

过去多采用人工巡视、测温法、隔离法来检测管网是否存在泄露情况,但这些方法无法准确定位管网漏损点,查找修理起来费时费力。云庐科技技术中心总监肖捷介绍,数字孪生技术会在数字世界中构建起物理对象的虚拟模型,在与AI、IoT、5G等技术融合后,形成了以“CAE+AI”为核心的数字孪生技术,能借助于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,IoT传感器采集来的真实数据对已有虚拟模型做修正,让虚拟模型更加贴近真实物体,深入了解后达到“照镜子”的效果,从而提升数字孪生到诊断、预测层,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良好基础。

除了供热管网智慧监控平台外,肖捷介绍,云庐科技正在尝试将此技术用于解决城市内涝这一问题。他们通过运用水动力模型、水文模型以及人工智能模型,开发出“城市精细化内涝仿真预报平台”,平台可数字化呈现数百公里区域(10米级别颗粒度)雨水演进状况,实时计算全区域积水情况,提前0-48小时预测积水风险,有效助力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提升。

人脸识别“电子哨兵”技术为疫情防控保驾护航

在社区管理方面,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主打的北京海鑫智圣技术有限公司,其自主研发的基于对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第三代人脸检测算法、以及解决“卡脖子”工程之一的自研推理引擎,可满足云端、移动端、自助设备端全场景,不同光线环境条件下的高精准人脸识别、图像采集,使得百姓在考勤、门禁、疫情防控等生活场景中,都能便捷地享受到金融支付级别这一最高安全等级保护。而基于此技术研发的智能防疫管理平台,可实现区域精准防疫管理。

北京海鑫智圣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凡军介绍,“人像活体检测技术”是一项基于第三代鑫模态人脸活体检测算法的技术,该算法通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,实现活体检测,既保障了使用者在享受人脸支付的便捷性,又确保了个人隐私的安全性。这一技术使得互联网端、手机端、自助设备端都可以快速使用人脸作为支付手段,而不用担心个人隐私安全问题。

据介绍,这项技术还充分运用在了疫情防控工作当中,在疫情期间,海鑫智圣基于人脸识别技术推出的“电子哨兵产品”,迅速在新发地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起到关键作用,有效拦截健康码黄码人员,对疫情流调起到了精确管控的作用。同时,针对楼宇疫情防控工作,公司推出便携式人脸测温识别终端,做到即插即用、云端管理,体现了“小、快、灵”的特点,拥有楼宇访客登记、员工通行、人员轨迹查询、区域管控、考勤统计、黑名单管控等功能,解决了楼宇临时疫情布控的难题。

上一篇

已是最后文章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