杂花生树的杂_落花生范文

(1) 2024-09-19 10:12

Hi,大家好,我是编程小6,很荣幸遇见你,我把这些年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想法写出来,今天说一说
杂花生树的杂_落花生范文,希望能够帮助你!!!。

向文学求文学是逼仄的,越来越这么觉得,健康、有生命力的文学必然要从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获取更多养分与支持。人文史地,甚至是心理学、社会学以及新闻……

几年前,有次给儿子报古诗听写,“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”。君为谁?李龟年。唐朝知名音乐人,为玄宗赏重。还有呢?一无所知了。突然就想多了解下这位进入杜甫名诗的音乐人的命运,从这开头,写了个古代名诗人和朋友的系列。苏轼与刘景文,李白与汪伦,高适与董大……由此,补了些历史课,因为写几万字的这系列,读了十几万字的史料,把诗人和他们生活的时代捋了遍。

这系列的随笔刊发于《作品》等杂志,有友讶异:“转写史类随笔了?”也不是,兴之所至而已,借由这几位才华卓越的诗人朋友圈展开一次历史回溯,走近些诗人和他们的朋友——在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里,他们的才华风采与人生遭际如在眼前。他们和笔下的诗篇同构了中国文化的故乡,即便今后不再写此类随笔,对历史的兴趣却在这个系列的写作中得以滋长。

文学,不仅仅是文字与修辞,也不仅仅是一腔情怀,它的核心是视角与见地,是识物知人。“在微博上你可能只需要表态,而在文学中你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、具体境遇下的选择和思量。”

选择和思量,需要人抬起头,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,正发生着什么,你又是如何看待外面的发生。对一些陌生的事物,要有点耐心,不要急于言之凿凿地给出判断。这过程中,一次次的辨别与思考,丰富着人的认知,使虚悬的臆想落地,使语言的操练通往价值的实现。

写作应当为人推开一扇窗,乃至一扇门,走出去,走得更远,去看天地是什么样子,而不是关上门孤芳自赏——鲁迅先生早讽刺过这现象,说有两类奇特大愿,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,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个好看的姑娘,还有一个卖大饼的;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,吐半口血,两个侍儿扶着,恹恹的到阶前去看秋海棠。

要摒弃这类病态,视野不妨驳杂些,对现实的介入不妨深入些,对人之所长多点欣赏,对己之所短多点自嘲。面对纷繁世相,不能只居一隅,琢磨点眼前花草虫鱼,只看到“好看的姑娘”和薄暮的“秋海棠”。

众声喧哗,色调斑驳,这也正为文学的多样性提供了境遇。过于整殇的花园有时反会缺点生命力,杂花生树才有生机。经典要读,新闻得关注,也别排斥大众文化,综艺一样有养分。前不久重刷了个舞蹈节目,优秀的舞蹈让人惊叹舞者深厚的表现力与控制力,每一个控腿、翻腾、跳跃,都源自对身体的高度控制与情感的流露,观之如行云流水,明霞散绮,正如好的文学作品带给人的阅读享受。还有“脱口秀”——里面恰是当下文学所缺乏的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幽默精神。

体育节目亦然。这届冬奥会,看了不少赛事,追看羽生结弦的花滑,在B站刷完了他所有表演。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,在“神乎其技”的美的背后,是无数次枯燥与最基础的训练,没有“廉价的花招”可耍。

这些综艺,都让人体验文艺之美,同样带来愉悦与感动。我愿继续保持自己雅俗共赏的庞杂兴趣。在愉悦之外,它们使我的写作,不论题材或调性,或许都有了些区分他人之处。

文学,只是丰富的文化产品中的一部分。让我们沿着那些伟大作家的目光看过去——你会发现,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文学,还有文化,以及文明。从文学出发,去向文明;从文明返回,回归文学。这样的文学才是有力量的,才可恒久远。

不一定非得写,但如果写,尽量保证有效的写作。

有效与无效,不论社会效应,至少得让自己的心雁过留痕。对一个职业写作者尤其。已然文字熟练,码个几千上万字毫不费力,但那几千上万字是否属于有效写作?它对于人心,是否有那么点触动?对于现实,是否可提供一点关照?

从某种意义,一个稚气的孩子写的小诗,很可能是有效的。比如我读过一个五岁孩子的诗,“要是笑过了头/你就会飞到天上去/要想回到地面/你就必须做一件伤心事”,多好!一个头衔一堆的作家,作品有时可能是无效的,它们只是流畅而工整的一堆废话,油腻的正确。

当然,不能保证一个人写下的每篇文章都有效,但至少在其创作中,有效作品应当达到一定比例,百分之六十以上得有吧?如果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就是写作者中的优等生了。

我希望自己尽量努力。

□ 陈蔚文

今天的分享到此就结束了,感谢您的阅读,如果确实帮到您,您可以动动手指转发给其他人。

上一篇

已是最后文章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

发表回复